人生如戏

年代:2014 

首映:2014-01-19(美国) / 2014-11-14(英国)

时长:120分钟

语言:英语

观看量:2676

豆瓣:8.1

更新:2024-05-03 01:29

剧情:
这部电影是美国影评人传奇人物罗杰·艾伯特的遗作,他于2013年去世。这部电影主要讨论了罗杰·艾伯特在20世纪60年代与电影制作人朋友罗斯·梅尔合作拍摄《美谷之上》期间的个人历史。不仅如此,最重要的是,这部电影真实地描绘了埃伯特本人:他对电影业的热情,他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他与疾病的悲惨斗争。
展开
线路F1

预告片

图集

  • 人生如戏 图1
  • 人生如戏 图2
  • 人生如戏 图3
  • 人生如戏 图4
  • 人生如戏 图5
  • 人生如戏 图6
  • 人生如戏 图7
  • 人生如戏 图8
  • 人生如戏 图9
  • 人生如戏 图10

云影述

【人生如戏】2014年,影评人可以牛逼到什么程度

罗杰·埃伯特,美国影评人、剧本作家,是写影评中唯一普利策奖获得者。这是他自演的纪录片。他去年因病去世了。看后我又找来他的《伟大的电影》一书。他一生看了1万多部电影,从中写了3千多篇影评,就1万多部电影,是一般人不能望其项背的,而且他写《伟大的电影》时说,书里100部电影他每部至少看过十几遍,我们能有这样的耐心吗?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电影让我们能“一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些片子就难以忍受”。这是一部普及经典的电影和书,从他个人经历,为我们观影人提供观看参考,少走弯路,当然每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和选择,培养自己的观影品味很重要,你就不会肓从于热闹,如果人人都喜欢《小时代》这样的电影,那还要电影学院干什么,还需要培养导演吗?有什么样的影迷就有什么样的电影,这样的电影热门是真正电影人的悲哀,也是真正爱电影人的不幸,因为谁会去拍那些挖掘真相、直指人心的电影。人的时间是有限的,看多了垃圾,而不去认识这些电影中的魁宝那一定是人生的损失,译者说:看过《热情似火》就会认为《我为玛丽狂》是多么无聊

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movie432,文末有二维码噢~
大半年不见的朋友,在北京这个地方,终于聚上了一回。
小酌完几杯,看夏夜来得晚,决定穿过胡同小巷,换个地方再喝一轮。途中,有人说,不如大家合张影吧。其余几个,一边做惊讶不可思议状,哇靠起来,一边还是迅速配合,就地站好了。
事后再看照片,我清楚地记起,三年前,我在那个胡同口拍了张风景。当时怎会想到,三年后居然鬼使神差,又站墙底下合影。北京的大风还是一阵又一阵,提醒着我,时间的海洋正在翻滚。
这几个朋友因为喜欢电影结识

《人生如戏》的开头30分钟并不怎么吸引人,作为一部讲述已逝名人的纪录片,导演并没有采取常见的倒叙手法,而是采用了将罗杰·艾伯特在医院的日子贯穿于其成长过程的非线性式叙述手法。直到40分钟后,与友人合作开设电影专栏、50岁结婚、友人患病逝世、自己患癌症切除下巴、做一个无法“发声”的影评人……看到这里,释放出一个影评人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的信号,泪目中,罗杰不完整笑脸一直充斥着屏幕。
人生如戏,戏如一个以语言吃饭的影评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无法发声,戏如白人与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结合,戏如被赫尔佐格评价为电影战士的完美主义者病倒后依然追梦。罗杰将自己的生活导演成了独一无二的励志电影,病倒后的他坚持完成了建立电影网站、出版影评、巡回演讲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,直到他觉得自己可以放手离开。
而《人生如戏》中罗杰创造的一系列数据,本身就是向电影或曰所有电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证明:对25年间看过的上万部电影写出了6000余篇影评,在《伟大的电影》一书中推荐的100本电影

之前对Roger Ebert有所了解,读过他的一些影评,但因为时代不同,并不太了解他的影响。这部纪录片拍摄于他人生的最后阶段,在医院和疾病做最后的搏斗,着重于他对电影人和家庭的影响,十分感人。
一方面是他和Gene Siskel充满冲突也充满爱的关系,很明显,两个才华出众自视甚高的人在屏幕上满是不和,既生瑜何生亮。直到Siskel去世之后Ebert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多么重要的朋友,这也改变了他对死亡的态度。两人的恩怨能在死亡面前和解,这是比电影还真切的故事。
另一方面是他对电影人的影响

【人生如戏】2014年,影评人可以牛逼到什么程度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99yz.net/a/60678.html

展开

云精选

阴阳相成
8.32012年美国纪录片
第四公民
8.42014年德国传记
互联网之子
9.12014年美国传记
在世界尽头相遇
8.92007年美国纪录片

美国传记片

更多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