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家铺子1958年版
导演:
水华
演员:
谢添,林彬,马薇,于蓝,韩涛

更新:2024-05-04 12:00

首映:1959

年代:1959

时长:82分钟

语言:汉语普通话

评分:8.3

观看数:88266

热播指数:1053

来源网:人人美剧

林家铺子:极富创意的剧情片 石头入水,带来的一阵阵水波

这是很老很老的一部电影,偶尔在电影频道看的。看了这个电影,觉得它如果翻拍的话,绝对没有这么真实的感觉了。里面的老物件(墙上的年画,柜台上的铁脸盆,一米多点宽的木头床……)只有小时候才有,现在都绝迹了。然后觉得吧,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好假。贫下中农都穿着崭新崭新的衣服,地里爬泥里滚的打仗军人腿上是洁白无瑕的绑带,偶尔有几件破衣服,那造假的痕迹也太明显了。相比于那个兵荒马乱,弹尽粮绝的年代,现在的人太富裕,连剧组都没有旧衣服了。
物件虽老,但是故事并不老

由于本片广受赞誉,特别找到看了。前半段的情节确实耳目一新,有一种黑色电影的痕迹。但从日本侵略闸北开始,整个故事的核心发生了根本位移,我感觉的是,一个艺术人背弃了自己的初衷,开始服务于政治的需要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《林家铺子》成为了中国艺术家的墓碑。
电影上映于1959年,恰好是三年“自然灾害”的前一年,而且也正好是反右斗争之后。我无意去详述这些事件与本片的关系,但是恰恰是片中的苦难和上映时社会的梦幻让人顿感无限唏嘘。片中的林老板是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代表和老舍笔下《茶馆》的王老板的品质完全一样。
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什么是中国人最大的品性——渴望生活可以不断的延续下去。这是全世界都少有的民族特性,鲁迅先生等一批近代中国作家上下求索,一直在寻找中国人的劣根性,“为何我们没有英雄,我们没有追求美好世界的勇气?”我今天斗胆地声明:这就是原因,中国人的品性中的本质特征是延续,保持自身现状不改变。这不是何种政权或制度造成的,是中国人先天的带有的。

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9 编剧夏衍 导演水华小说改编电影,在忠于原著思想,艺术精华的前提下,编导者又锐意创新 对原著进行细致,突出的加工,修改。编导着力渲染,再现了那个时代特定的背景,氛围,揭示了在帝国主义,封建主义,官僚买办三座大山压迫下,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悲剧以及更下层劳动民众的悲剧。
编剧夏衍在剧作改编时,突出了林老板性格中的双重性,并在双重性的对立中,展示这一人物的复杂心态。
对林老板女儿生活层面加以扩展1是开阔影片视野

这个故事发生在1931年,离开现在,已经是91年前的事了。
这是中国人民苦难最深重的时代,帝国主义、封建势力、买办资产阶级这三座大山重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,劳动人民处身在水深火热之中,作为剥削阶级的工商业者,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。这是个人吃人的社会,作家描写了一幕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的社会情景。
================
91年前的事,1959年的电影。
影片最后的高潮部分,才真正的揭开了林老板这家“铺子”的生意观,三十六计走为上计,同行恶意制造的谣言变成了现实!
林老板一家人都一切向钱看

第一次是在平板上看的,可画质太差,没看到五分钟就退出了。这次在资料馆看的修复版,视觉上终于得到了到了满足,才专心去看这部经典。
这部片子在视角转换上做的很到位,一个“林家铺子”,镜头几乎跟着每个主人公走了一段路,甚至连小店员,也有几个跟随的镜头做了尽量充分的人物介绍。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。跟着镜头,在第一视角是林老板时,我们经历被吃与吃,在视角转换到吃人的官僚与被吃的抱着小娃娃的女人时,两个身份,同一个目标——找林老板讨要人或钱,这个构思实在是将矛盾设置得精妙

文/尘世流年
影片开头的那一段字幕概括了本片的内容,也道出了问题所在。看后才发现林源记最后的倒闭不是那么简单,根据字幕提示林源记作为那个时代的剥削者,但最后被更大的剥削者吞并,这就是所谓的大鱼吃小鱼。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痛恨剥削者,所以感觉其最后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并大快人心。但这样就会被感情所困扰,如果这么看的话只能看到表面而不能窥视其深处。其实做生意就是互相贸易,可以说是经济学的基础,现在用本人浅微的经济知识来分析《林家铺子》倒闭的几点原因,也请专业经济学的饱学之士能够指出我的错误和漏洞,本人当会多多受教并表示万分感谢。
商品
如果说首要原因是商品,那肯定要有外在因素。故事背景在抗战时期,当时民不聊生国家分裂,而林老板的铺子中所卖的商品根本不符合当时需求,有人会说是日货的原因,可是我认为是错误的。不管是日货还是国货,终究要符合需求。林源记的商品主要是鞋帽.服装.脂粉等等日用百货,这些商品在当时已算奢侈品,而大众更关心的是食物,这在农民买帽子的片段中得到体现

林家铺子:极富创意的剧情片 石头入水,带来的一阵阵水波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99yz.net/a/24065.html

线路F1

影视剧推荐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