乱世佳人插曲随风而逝

随风而逝

乱世佳人插曲随风而逝

免费完整版在线观看
导演:
阿巴斯·基亚罗斯塔米
演员:
纳格·阿萨迪,贝赫扎德·杜兰,罗沙·卡拉姆埃尔米

更新:2024-04-27 16:41

首映:1999-09-06(威尼斯电影节)

年代:1999

时长:118分钟

语言:波斯语

评分:8.1

观看数:52512

来源网:天天美剧

“随风而逝”风会带着我们走


看这部片是因为出品国家是 法国和伊朗
实际上应该是一部地道的伊朗电影,之所以标上法国,估计是因为投资方的原因,反正片中的阿拉伯文字一个也看不懂。法国对世界现代电影的推动力还是很大的。包括中国很多导演都得到法国资金的帮助。我是冲着法国风格去的,结果不是我期望的那样。
看完以后,想起吕克.贝松的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,虽然电影风格不同,但是内在的精神是一样。
也许同时到场观看的人都把《随风而逝》当成文艺片来对待,也可能是片名的翻译,或者是内容简介的导向,或许真的误导了很多人的解读。
在我看来,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帮电影。只是阿巴斯巧妙地利用了他的叙事式风格来隐晦的表现黑帮的意图。可能也是国情所致,不能直接拍摄黑帮电影,比如我的国家也不能直接拍摄黑帮电影一样,这种没有打打杀杀,追车爆炸的,甚至连“杀”的台词都没有的黑帮电影,比较容易通过电影审查的管制。
下面说说我的解读正片的部分:
开场时一段伊朗高原的行车镜头,一大段车内人聊天打发时间的对白,人却没有出现过,一辆老旧的四驱车在山路上走着

很惭愧,阿巴斯的「随风而逝」我看的不是很明白。一个叫巴扎的中年人,他和同事一块来到一个偏僻的小村落,那里有个百岁老人,似乎巴扎此行的目的是等待老人死去。村落封闭,手机信号奇差,打个电话都要去山顶。巴扎跟一个叫发仔的男孩还有一个挖坑人聊的比较多。挖坑人要挖到地下三米,有次地面坍塌。
挖坑人被救出,百岁老人死去,巴扎给葬礼上老人的女儿匆匆拍了几张照片,然后离去,回德黑兰。挖坑人在一次挖坑时挖到一根人腿骨,丢给巴扎。最后我们看到那根腿骨随水流漂走,显然巴扎扔掉了它。而我们的躯体魂魄又会随风飘到那里。
阿巴斯试图表达对死和逝者的尊重。埋在地下三米的逝者有一天依然会被挖出,随意丢弃。活到百岁却有人等待她的死亡。生命无常,死去亦充满漂泊感,不知道风会带我们去哪里。

导演:阿巴斯·基亚罗斯塔米
地点:伊朗库尔德斯坦省的一个小村庄
第一眼映入你视线的是满屏的金色麦浪,错落有致的小土房,还有挨家挨户这种提夫尼兰的小小门窗。电影开始我们和这村庄的人们一样不明白这群远方的客人为何而来,他们只说自己是工程师,真假并不重要,淳朴的村民虽疑惑却也热情的招待了他们。故事就有这位“好奇心”十分旺盛的“工程师”的视角铺展开,更像是带我们随意走访了这个小村庄的日常生活。
期间“工程师”每天跟随着村里的小孩到处查看,并向他不停地打听村里一位老太太的病情

在一个有阳光的早上,我从床上跳起来,翻出上礼拜买到的随风而逝,把它塞进DVD机.
又一部阿巴斯几乎让人看不出头绪的片子.几近让人抓狂的长镜头,丰满的稻田,古老的村落,念书的小男孩,垂死的老妇,卖茶水的女人,挤牛奶的女孩,挖矿井的年轻人,让人摸不清头脑的电话还有电话那头的主人,以及一段奇怪的诗.没有交集,只有画面.

一段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故事,一个陌生人对一个乡村的第一次接触,对它的觉醒。村民们无欲无求,而主角一直在焦急等待。散文式叙事,留白,让观众自己去感受、追问。
“那些路是童年之路,弯弯曲曲的路才是现实。……一切都体现在细节上,一切都与死亡相反,吃草莓的队员,与城镇的关系,绿草发芽,坟墓边的树,一切都象征着生命,但同时,没有对立的生命,没有死亡扰乱的生命,没有任何意义。
对于万物来说,都有一个季节,墓地边干死的树,与其它树相比,它是最大最老的,它自然地枯死了

第五部阿巴斯,在此之前是著名的三部曲和更著名的《樱桃的滋味》。电影开篇还是阿巴斯最爱的蜿蜒道路,一辆车在路上缓慢地以之字形盘旋,车里的对话断断续续,而镜头则像一双朴厚的不掺杂任何杂念的眼睛,永久地凝视着伊朗的村庄。
在阿巴斯关于《随风而逝》的幕后对谈中,他提到关于为何在自己的电影里总是极少有笔直的路,因为笔直的路是诗中的意象,而在现实中,对于东方人而言,蜿蜒是我们面对生活和解决问题的方式,我们倾向于做细流而非洪涛,习惯缓慢而非迅疾,正如在我们最熟悉的“曲线救国”中

“随风而逝”风会带着我们走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99yz.net/a/9507.html

线路F1

影视剧推荐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