艋舺百度百科
导演:
钮承泽
演员:
赵又廷,阮经天,凤小岳,黄镫辉,陈汉典,柯佳嬿,马如龙,蔡昌宪,钮承泽

更新:2024-04-25 22:23

首映:2010-02-05

年代:2010

时长:140 分钟

语言:闽南语,汉语普通话

评分:7.7

观看数:92857

来源网:爱美剧网

艋舺:一条黑道,五种寂寞,不变的生存法则

“你们四个为什么找我加入?”
“因为五根手指合起来,才是一个拳头。”
……
看到这里,我在想。
蚊子是属于哪一根手指呢?和尚,志龙又是哪根手指呢?
【蚊子,无名指】
在我的意识里,无名指代表着爱情、爱心、忠贞以及诸如此类。
无论是质疑打打杀杀的意义,还是折磨陈汉典时掠过的不忍,还有后来geta大仔死在他的怀里,我总是在蚊子的眼神里看到一种迷茫,一种错愕。
刚开始,我很怀疑,这种迷茫或者错愕,是不是太过软弱,甚至有点矫情?“出来混,迟早要还的”,这点黑道入门道理他难道不明白吗?
可是回过头一想,这一切仅仅因为他还是一个本性纯良的男孩子,在这个残忍的世界里依旧保持着他的善意。
就像他最好的庇佑是他的随声听,仿佛能够听见圣母的告解。
【和尚,中指】
中指往往是五个手指里最长的一个。又因为是排行第三的关系,我想它是真真正正的“核心”吧。
和尚,就是这样的中指,就是这样的核心。他能打,IQ高,能处事,绝对有着一统江湖的实力。
有一次,蚊子问,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?
和尚说,混黑道,当大哥。我们都知道

“做光荣的梦,从不低头。你不必说,我想我懂。我们不要承诺,不要拥有。So, please don't cry, please don't die, tonight.”
很喜欢它的闽南语发音,“Monga”。一部连名字听上去都那么有气势的电影。不得不承认,最初是冲着“赵又廷”三个字才对它保持期待的。真的看完后,与想象有差距,虽然不尽如人意,但我一点都不失望。演员的表现有足够让人原谅一切的力量。 我喜欢极端的人,极端单纯或者极端深沉。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人,我只知道正常人对我不具吸引力。刚好蚊子和和尚,都是极端单纯的人。所以我被吸引了。
蚊子和小凝的感情,我虽然不欣赏,但是愿意接受。喜欢导演安排的很多细节。例如第一场,蚊子忐忐忑忑问小凝的那些问题。有一万种可能,不论是谁,都找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那些很小的事情,在某个刹那重放,然后不断冲击大脑。第二场,终于等到小凝结束工作的蚊子。。。那样的表情太具杀伤力:埋怨、心疼、愤怒、还有替自己感到的委屈。总之我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情绪宣泄。结局依旧没结果

好的电影鼻子都会感到很愉悦。《艋舺》在柏林电影节上载誉而归也是意料之中,毕竟好的电影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除了实力派,我们还将在国内遭到恶评的影片也一道送过去,毕竟恶心外国人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。

影片在配乐方面很出彩,在寂静的山林的黎明,蝈蝈清脆的叫声,和尚裸背抽着烟,音乐很舒缓,像水中轻轻荡起的涟漪;总之,音乐和故事情节衔接的很贴切。

影片中人物性格塑造很完整,基本上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,办什么样的事,没有让观众觉得“驴唇不对马嘴”的事件发生。白猴很义气,所以大仔死后二话不说上门寻仇的就是他;黄万伯玩女人,不讲原则,还很熊,混社会的居然杀猪都不敢,所以见事不好最先开溜的会是他,在河水边嬉戏时宣称自己在水里尿尿了的也是他,究竟尿没尿不知道,但他就是能想出孙子的点子来,最是圆滑;和尚很聪明,打小就知道通过手段达到目的,很会做人,所以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叛变的会是他,即便同大佬没有仇怨,他也会叛变,不为别的,性格使然;蚊子从小没有父爱,对父爱有种天生的依赖

『蚊子:缺的不是友情,是爸。』
当蚊子说灰狼是“我妈结婚前的男朋友”时,看惯了古惑仔当年情桥段的人应该就能猜到他们是失散多年的父子。但“父亲”这个角色在蚊子的生命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,即使得到,也是不可信以及短暂的。
从最开始,蚊子就是个孤立状态:经常转学,被人欺负,没有朋友。父亲在他心中只是一张旧明信片,感受父爱也许就是去日本看一次樱花。撕咬着一只鸡腿踏进黑社会,无所畏惧却也需要这样一群兄弟:台客太子爷志龙,向他伸出一只手的和尚以及等等等。从此他获得新生,从阴郁消沉的小男生变成歃血为盟的太子帮成员之一。此时的他将对父亲的渴望转化成对灰狼的仇视,因为灰狼当初一声不响离开自己的母亲,但可惜他仇视的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。
志龙带着他回家吃饭,从第一眼见到geta开始,他已经把这个胖胖的戴着浴帽炒菜的庙口老大当作假想的父亲。要说一下geta马如龙大哥,还记得他是【海角七号】里那个捍卫台湾本土文化的大叔,亲切,琐碎嘴,心肠好的要命。【艋舺】里华丽变身黑帮老大,上得谈判桌

早些时候看《赛德克巴莱》,很喜欢台湾原住民的那种谦卑而又刚毅的腔调。《艋舺》没有那般的史诗气魄,但却在一个看似俗套的故事里,透出了许多颇具特色的问题,也透出了那股腔调。
毫无疑问,《艋舺》首先是一部青春电影。尽管它加入了黑帮、移民、文化融合或者命运轮回等种种元素,都不能消解它作为一部青春电影的存在——五个主人公成长的过程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。然而,隐藏于此主线背后的,却是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。在这个世界中,当代台湾的社会问题、现代台湾的历史伤痛、台湾文化的改变与坚守,一个偌大的台湾被放置于小小艋舺的背面,投射出一个被扭曲的影子。
其实《艋舺》有许多方面都很像一部港片《旺角黑夜》,影像的黑暗和昏黄、人物的悲剧色彩以及地域背景下人物命运的不可控性,包括片尾的阐述性字幕,都与《旺角黑夜》不谋而合。最大的不同点是,《艋舺》是一部极为台湾化的电影。
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混混,有着各自或异化或破碎的父亲形象,加上怀着各自不同的想法踏上这片土地的外乡人

昨晚重看了一次《艋舺》,很喜欢,虽然电影的后半部分气力不够,有点气血衰竭的感觉。
很少看到这样的台湾电影,颜色浓烈,气息浓郁,血气方刚的。
我喜欢《艋舺》是因为,在一个青春片的基础上,黑帮片的成分刚刚好,
电影对社会结构,时代更替的描述,让我想起《黑社会》和《教父》,
可惜的是,这种剖析没有深入下去。
因为我总觉得,青春黑帮片的主题不应该仅仅是“歹路不好走”和“我混的是友情”啊。
朱天文说她不喜欢侯孝贤总有台湾土产黑道情意结,类似于爱唱《港都夜雨》,
看来纽承泽也有这份情意结。
人物的设置,矛盾的建构,细节的编织,道具的使用都很精致,
看得出是精心打磨的剧本。
镜头运用也很漂亮,跳下围墙头之后巷战的那场戏,一镜到底,一个长镜头,
每个人物的出场,性格,戏份,层次分明,丝毫不乱,让我眼前一亮。
第一次去GETA老大家吃饭,吆喝大家吃饭的那场戏,总有镜头跳出来,
从窗子的后面慢慢的滑过。
这些台湾新浪潮的标签式镜头语言,让我看到台湾电影的血脉相连。
电影的质感也不错,是怀旧,但是不是凋敝的黯淡的旧,

艋舺:一条黑道,五种寂寞,不变的生存法则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99yz.net/a/19604.html

线路F1

影视剧推荐

更多